全文预览

古代官职发展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ppt  |  页数:24 |  大小:201KB

文档介绍
公事的高级官吏,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董卓、曹操之时不是“寻常人臣”之职,既不能看成本来意义的宰相,更不能与东汉有名无实的三公相提并论。)?所谓台阁,原指尚书机构尚书台,是宫廷中的办事处。尚书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汉初时职位并不高,只是在皇帝左右处理文书,是一般秘书性的工作。由于事务逐渐增多,发展为尚书台,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分曹办事,每曹设尚书一人,权利也逐步扩大集中,成为掌握国家实际权力的机构了。Р魏文帝(曹丕)时,鉴於东汉尚书台权势过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和中书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鉴於中书省的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颇有点儿三权分立的意味)。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分别代表三省,共同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只要被皇帝倚重,就可以算是宰相,这种三省分职的制度,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Р唐代因为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就不再以此官授人.而以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首长。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委派其他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高宗以後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些官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而三省的首长则没有实际权力,徒具虚名了。Р宋代中央由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胡铨,枢密院编修官),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和副使。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後废尚书省,归并於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龙图阁大学士等衔草拟诏谕。後来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了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