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后基本上是引进东德的Φ3.6×150M的窑,还有一种是Φ3.3×3×118M,像江油、昆明、大同、开源等都是这种窑;另外一批是罗马尼亚窑,Φ3×88M的,包括贵州、巢湖、江山,这种窑属于普通湿法窑,长径比小于30。此外是我国自己研制的Φ3.5×145M的华新窑,后来扩大成Φ4×3.5×4×145M的湘乡窑,这个成了我们50年代到70年代直至现在发展湿法窑的主力,比较多的就是这类直径3.5—4.5M之间的。Р总体来讲,跟国外比,我们的直径还太小,最大的窑是娥媚的两台从丹麦史密斯公司引进的Φ4.4×4.15×4.4×180M的长窑,华新、湘乡设备是有部分新的,其他的设备都是陈旧的,运转了30多年。Р第四阶段:新型干法的技术发展??湿法窑的优点是生料均匀,粉尘浓度比干法、普通干法低的多,生料制备系统没有烘干的问题;它的缺点是热耗高,因此怎样在湿法的基础上把生料质量保持,把生料均化、收尘问题解决,再加上干法的预热利用解决,就可以把原来湿法能耗高的问题解决。在50年代的时候,这三个问题基本上被突破,也就是说,50年代的时候发明了生料均化库和预均化技术,再加上生料的计算机控制,保证了生料的均化,电收尘的发明,解决了干法窑尾的收尘问题。后来发明了旋风预热器以后,由洪堡公司继续开发,所以这个窑后来就叫它洪堡窑。Р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发明了立筒预热器窑,立筒与旋风预热器加在一起就叫悬浮预热器窑(SP窑),这是窑外分解窑发明的前奏。1971年,日本的石川岛播磨公司在旋风预热器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窑外分解窑(NSP窑)。到此为止,在湿法旋窑之后完成了新型干法窑的开发,以后在全世界范围迅速推广日产10000吨的生产线,在泰国投产的共有两条。现在美国正在搞日产12000吨的窑,还没有投产,这个窑的直径大概在6.2M。?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水泥生产技术从湿法旋窑迅速向新一代窑型——NSP窑即新型干法窑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