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手术室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课件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ppt  |  页数:5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的预防和处理中心手术室赵叶针刺伤的原因和预防2针刺伤的处理流程3针刺伤的危害1定义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据估计医务人员大约有:2-40%暴露于HBV3-10%暴露于HCV0.2-0.5%暴露于HIV污染的针头或锐器伤致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几率:HBV6.0-30.0%HCV0.4-6.0%HIV0.25-0.4%实习护士锐器伤发生率 432名实习护士在10个月实习期间共发生了2756次锐器损伤,平均每人发生6.4次。其中发生针刺伤1111次,平均每人发生2.6次;发生过锐器伤的403名,占93.13%;受伤次数在≥2次的有371名,占86%.一、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心理影响产生焦虑、紧张、悲观、恐惧心理等。少部分怀有侥幸心理。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零下20度时可存活20年,在37度时可存活7天,在55度时仍然能存活6小时。但是,加热到100度10分钟可使其失去传染活性。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医源性传播,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患者血液、唾液、胆汁、乳汁、尿、精液内均含有病毒,但所含的乙肝病毒含量是很低的。生活密切接触传染乙肝,主要指的就是每天生活在一起的人可能会不知道什么时候皮肤黏膜有破损,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而感染乙肝。乙肝两对半是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大三阳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