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病死率介于20~70%,50岁以上可高达80%,体温升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发病机制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体内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体温维持在37℃左右。当环境温度在35℃以下时,通过辐射、传导与对流途径散发的热量约占人体总散热量的70%。当空气干燥、气温超过35℃时,蒸发散热几乎成为机体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散热方式。当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热蓄积,产生高热,引起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中暑的临床表现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大汗、口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体温正常或略升高。2、轻度中暑:除上述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外,体温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面色苍白、皮肤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虚脱表现。如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常常于数小时内恢复。3、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型。中暑的临床表现3、重度中暑:1)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劳动,大量出汗后出现肌肉痉挛性、对称性和阵发性疼痛,持续约3分钟后缓解,常在活动停止后发生。多发生在四肢肌肉、咀嚼肌、腹直肌,最常见于腓肠肌,症状的出现可能与严重体钠缺失和过度通气有关。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早期表现。中暑的临床表现2)热衰竭:此型最常见,多见于老年、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可出现呼吸增快、肌痉挛。体温可轻度升高,热衰竭可以是热痉挛和热射病的中间过程,如不治疗可友展为热射病。3)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和神志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 临床上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