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为表现的“后重商主义强势”,而“低资本输入、低消费、高逆差”的不发达国家则夹在两者间处于双重弱势地位。清代的贸易顺差实际上一直持续到甲午战后?道光时期的逆差并非西方工业品输入增加,而是鸦片大量进口的结果,实际上是西方以鸦片顶替白银支付逆差。而除鸦片外的一般贸易中国仍是顺差。如果顺差意味着先进,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除鸦片外西方经济仍然“没有竞争力”,仍然落后于中国? ? 19 世纪末,中国在禁烟失败后改行“进口替代”之策,自产鸦片逐渐替代进口,乃至转为出口。?但甲午战后由于工业化起步,投资品进口大增, 使中国外贸进入“常态逆差”时代。此时中国当然是落后的,但是否比过去与工业化根本不沾边的时代更落后?是否可以说中国从这时起才落后了? ?中国的“鸦片逆差”在鸦片战争后并未因鸦片进口增加而加剧, 反而因开放通商后中国传统商品出口大增、但进口工业品仍然很少,而导致逆差缩小,乃至出现间或顺差。如果除去鸦片,仅就一般商品贸易论,则明清以来一直顺差的局面直至鸦片战争时并无改变。鸦片战争后此种顺差有增无减。 1894 年中国的全部外贸顺差达到 1330 万两,除去鸦片贸易,则一般商品贸易顺差更增至 4670 万两,顺差占出口值的比重达 29.1 %。即外国每购买 100 元的中国货,就有近三十元无法用他们自己的一般商品,包括工业品来交换,而必须借助于特殊支付手段(白银或鸦片)。?甲午以后情况完全改观, 1896 年起,中国外贸便出现持续逆差,而且此期间鸦片进口急剧减少,逆差主要是西方工业品和投资品进口大增引起。且逆差额越来越大,从庚子以前年均不过十几万到 1933 年最高达到 45960 万两。?总之,直至甲午战前,西方对华贸易仍然基本沿袭鸦片战争前的格局,主要是搜购中国农副产品,用输入鸦片抵充对华贸易逆差,直到甲午后,西方工业品才真正打开了中国市场。甲午前后中国外贸平衡(单位:百万海关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