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华和合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课件【PPT演讲稿】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ppt  |  页数:31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成的前提条件。其二,只有存在内在联系的异质要素的有序和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和谐体。其三,由“和”创生新的事物。当异质要素以一定方式有机结合后,就会凸现出新的性质。这是“和实生物”的必然结果。“和”《说文解字》解为: “和,相应也。”即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谐一致。与“和”有关的是“合”。《说文解字》解“合”为: “合,合口也。”即口的上下唇和上下齿的闭合,引申为符合、相合、吻合之意。“和”与“合”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文本中其意是相同的。孔颖达疏为: “和,犹合也。”大约从春秋时期开始, “和”与“合”二字合并,构成“和合”范畴,这是语言表达愈来愈丰富和生动的一个必然结果。史伯之后,这种强调和合的辩证思维不绝如缕,特别在儒家和道家那里得到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能与当时西方朴素辩证法相媲美的哲学思想。首先,齐国的政治家晏婴从如何和谐君臣关系入手,进一步论证了和同的问题, 并且提出了和谐政治的主张。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 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其次,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以倡导“中和”和“中庸”思想为已任,把史伯和晏婴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政治以及“和合”哲学具体化为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提炼出了一种如何达到和谐的方法论。这就是“中和”和“中庸”的最深刻和最有创意之处,也是孔子对“和合”思想的最卓越的贡献。“中”、“中和”与“中庸”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基范畴,与“和”、“和合”涵义是差别的。如果说,和合思想主要阐述的是世界观理论的话,那么, “中”、“中和”与“中庸”所主要阐述的就是如何使我们的言行合符“道”和“理”的方法论问题。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