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我眼中的李白—夏涵-课件【PPT演讲稿】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ppt  |  页数:24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关键词 1、漫游 2、终南捷径 3、太白精神 1、漫游漫游是盛唐文人的风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一生有两次漫游阶段( 24 岁至 41 岁、 45 岁至 55 岁),他漫游的动机有二:一是开阔视野,开阔心胸,增长见识;二是广交天下名士豪杰,为进入仕途铺平道路。李白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不少名诗,因此诗名远播,震动朝野,基本上达到漫游的目的。 2、“终南捷径”李白在青壮年时期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但不屑于走科举道路,也不屑于投笔从戎。他选择的是漫游各地,结交名士, 走到一个他觉得合适的地方,就隐居,目的是隐以待时。其中一个隐居地就是庐山, 见《望庐山瀑布》。(“隐以待时”是唐代道家的特点,不再自恃高洁,也讲“入世”,儒道互补。) 3、“太白精神”李白是盛唐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称“太白精神”:慷慨自负,傲视凡夫,纵酒狂放,任心使气,追求自由,幻想浪漫。而他的诗则是太白精神的艺术凝聚和形象显现。他的自负让他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但做了几年官后,浪漫理想必然与现实发生矛盾,与世俗无法共存,他强烈感觉到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他经常游离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之间,在宇宙之中忍受这巨大的孤独。当他毅然离开朝廷之际,在诗中写到: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在晚期的诗中他高歌自由,思想中揉合着儒、道、释、纵横、名士、酒徒的气质。而这种个性解放的呼声,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得更为明确激越。太白精神的三种体现: 1、英雄精神 2、解放精神 3、人性精神英雄精神: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明月,正是诗人李白的自我象征。天山,正是他的出生之地。这首诗,真是一首雄浑的英雄颂。我们从里面可以听到一种英雄圣贤降临人间的庄严音调。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