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学说, 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六经十一论三、判教?判教:根据经典义理的深浅、说时的先后等将佛经由浅入深分为几个等级,称为判教, 或教判。由于诸家所见各异,遂生宗派之别, 所以判教也是宗派成立的原因之一。?《解深密经》?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窥基,八时教四、主要理论?1.五位百法?法相, “先分别诸法,后说毕竟空”。?五位—有为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 —无为法(涅槃,真如) 色法?五根(能力):眼、耳、鼻、舌、身; ?五境(所游履):色、声、香、味、触; ?法处所摄色( 第六识) 意识的对境,即未显示于外的或潜在的法。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末那识; ?阿赖耶识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为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法。?心王: 1、心的主作用,叫做“心王”;心的副作用,亦即为心所有的思想现象,叫做“心所”。2、宇宙万有都是由心而生而起的,心就是万法之王, 故称“心王”。?心王与心所的区别?心所:遍行、别境、善、随烦恼、不定遍行:又名遍行心所,乃周遍起行之意,心若生时, 此五心即相应俱起。? 一、作意,即注意,也就是留意,它领导心识去攀缘外境; ? 二、触,即接触,由于作意,使根与境相接触,因而产生了识(了别、认识); ? 三、受,受者领纳,谓此心生时,能领纳顺逆等境,若领纳顺境,叫做乐受,领纳逆境,叫做苦受,领纳俱非之境,叫做不苦不乐受; ? 四、想,想即想像,谓此心生时,于所缘之境,取其形象而作种种之想; ? 五、思,即行动前的动念,动念之后才会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所以思这个心所相等于心理学上所说的意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