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走近文豪郭沫若-课件(PPT讲稿)

上传者:你的雨天 |  格式:ppt  |  页数:50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子等。 1892 年 11月 16日,郭沫若出生于原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现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沙湾镇。) 1919 年,他以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之名,给自己正式改名“沫若”。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郭沫若 4岁半开始在家塾“绥山山馆”读书。白天读经,晚上读诗,并接触了新学知识,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6 年, 郭沫若离开了沙湾,到乐山和成都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 1906 年2月,郭沫若考入乐山高等小学堂(今乐山草堂中学)。 1907 年秋天,他又升入嘉定府中学堂(今乐山一中)。在此,他阅读了很多进步的文学书籍和刊物。 1909 年,郭沫若 18岁。中学堂监学借故开除学生, 郭沫若正义痛斥;后又发生学生被营防军打伤事,他出于义愤,主动代表学生要求校方与军方理论,校方不仅向军方屈膝赔罪,而且责备学生并开除包括郭沫若在内的8名学生,郭沫若于 1910 年春被迫离开嘉定府中学堂。郭沫若就读于乐山高等小学堂时的毕业证书乐山第一中学校 1910 年春,郭沫若插入成都高等学堂的分设中学丙班。 1912 年春,分设中学并入成都府中学堂(今成都石室中学)。 1913 年春,他考进成都高等学堂的理科。 1913 年6月,他考取了天津陆军军医学校。由于学校的复试使他不满, 12月底,在大哥郭开文的帮助下, 经朝鲜东渡赴日本留学。成都石室中学的沫若雕塑郭沫若(左二) 1911 年在成都 1913 年底,郭沫若得到在北京供职的长兄郭开文的资助,东渡日本求学启程前夕远在四川的父母寄去明信片辞行“京地学风极坏,酒地花天, 歌台舞榭,青年弟易陷落,大哥决计命男东渡…” 1912 年,郭沫若与中学同学合影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