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要死在体制内”。“研究生争当环卫工”一时成为舆论热点。谈及竞争“事业编制环卫工”的动机,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小王说: “我以前找过几份工作,单位大都只签临时合同, 有些单位连合同都不签,结果哪一份工作都做不长。”小王告诉记者,因为没有保险,有两次生大病住院花了很多钱,一分钱也没办法报销。“我也参加过几次公务员和其他事业单位的考试,竞争特别激烈,有些还有年龄限制,结果都没有考上。这次招聘事业编制的环卫工,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小王说。一位落选的研究生坦承“就是冲着编制来的”。他说,有没有编制所享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差距很大,编制不仅意味着身份,还能带来户口、福利、教育、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的优待,在职称评审和个人发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有了编制,可以少奋斗很多年。”“体制内”成为高校毕业生首选公务员、事业编制等“体制内”职业,近年来已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首选。旧的体制惰性造成年轻人对“编制”趋之若鹜记者:一方面事业单位改革在全国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对事业单位、对编制仍然趋之若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汪玉凯:针对事业单位改革,中央提出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通常人们讲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一些单位转企改制后,新进人员就没有“铁饭碗”了,但老人依然还有。这就导致了很多人产生一种“搭末班车”的心态,就是赶在改革真正来临前,搭上体制的最后一班车,成为事业单位的老人,进而享受“老办法”“老待遇”。这实际上一种旧的体制惰性,这种体制惰性造成了普遍的社会惰性,年轻人求稳, 求保障。?当代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时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高智商者处于此阶段,更应将自身优势放在需要的地方,而不是选择环卫工?倘若环卫工作为高智商者担任,那对社会底层人民将造成巨大的冲击,这意味着将失去这份简单的工作,对生活,家庭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