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王道勇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ppt  |  页数:6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第一阶段(1979—2003年),民生自动改善时期。在这一时期,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民生在自动改善。(一)我国民生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第二阶段(2004—2012年),民生赶超式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社会政策集中出台时期,国家倾其全力对民生改善进行助推。改善民生在国家政策体系中从从属地位上升为主体地位。至今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已经隐隐成为追求的两大直接目标。第三阶段(2013年以来),民生的质量提升时期。十三五规划建议: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从近年党中央社会政策的出台及其价值导向来看,民生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民生的质量提升期在民生性质的认识上,由“负担论”经过经济社会“并列论”转向“互动论”。在民生建设的方向上,由过去的“从无到有”转向“从有到好”。在民生建设的重心上,由过去的增量改革为主转向以存量改革为主。在民生建设的问题上,未来需要警惕并着力破除“跑步机”式改革。(二)加快推进民生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可以引入“社会结构”视角进行理论分析。社会结构加速转型但仍滞后于经济结构,引发各种结构性挑战,要求必须推进民生建设。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之间比较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据估计,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相差约15年(陆学艺)。(1)财富结构配置失衡。(2)人口结构挑战严峻。(3)阶层结构分化迅猛。(4)心理结构急需调整。第一,财富配置失衡呈持续化趋势从财富配置结构来看,社会财富分配失衡呈持续化之势,部分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仍然突出。1. 37年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一直是贫富差距过大,财富配置失衡开始呈现出持续化之势。2. 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干群矛盾、新旧市民矛盾等日益突出。 3.习近平:“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