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心理的某种释放和排解”②安徒生是丹麦民族文学的代言人之一,其作Р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非常容易引起国人的共鸣,对自身命运进行思考,因而,对安徒Р生童话的译介也是顺理成章的。Р 最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他们以西Р方的科学、民主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为武器反对旧礼教。“德先生”核心的思想便是人的Р解放,即人道主义精神,呼吁把人从封建礼教的腐蚀与戕害中解脱出来,这一点在当时Р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文化的批判所秉持的便是人Р道主义的观点。《狂人日记》以吃人的礼教作为批判的对象,充分暴露了它的“吃人”本Р性。《孔乙己》则怀着深切的同情,刻画了一位受封建思想意识腐蚀与戕害的下层知识Р分子的悲剧命运。他的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等也清晰地昭示Р了鲁迅对当时封建社会中人的命运的文化思考。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关于情感的Р论述,也抓住了传统文学拘泥于理义伦常而扼杀人之性灵的要害。胡适认为,情感是文Р学的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③传统文学强调Р“文以载道”的必然结果是文学为理义伦常所束缚,使本为情感驱动具有极强抒情特性的Р文学创作,成了某种道德伦理观念的传声筒。情感的解放实质是人的解放,人性的解放。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载道文学大胆开战,并热情推荐符合他的审美理想、充满人Р道主义精神的“平民文学”。在这一视野中,卢梭、雨果、左拉、狄更斯等外国作家都受Р到他充分的肯定。Р “五四”时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转型时期,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进程而言,“五Р①宋炳辉.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Р②宋炳辉.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Р③胡适.文学改良刍议[J] .《新青年》, 1917,2(5)。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