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发展汉语 初级读写 1 第2版_李泉,王淑红,么书君编著_2012.09_105页.pdf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pdf  |  页数:2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认识,发现了她深藏的睿智,认识到母亲性格的复杂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深化小说主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母亲“无中生有”的“银行存款”,在家庭陷于困境之时,给家人带来了温暖、希望和勇气。这时的“银行存款”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直至结尾真相大白, 使主题更加丰富。④照应文章标题。小说结尾“妈妈”说从没有存款,也没经过银行的大门,这就与文题“妈妈的银行存款”相呼应,结构严谨。(指向情节:结尾) (指向人物) (指向主题) (若是末段,考虑与文题关系) 14. 年轻人想回家,最后却又回到了作为战俘生活过的澳洲农场,并想以此为家,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6分) 【2月月考《回家》】答案:①这一情节的突转,使小说行文跌宕起伏,可读性更强。②这一情节也折射出人性的善良,经历战争的人们可以互相慰藉,重建家园,给人以希望。和战争的残酷形成对比。③这一情节的安排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借“回家”而不得来揭示战争对人们造成的创伤。回到战俘营具有讽刺意味,战俘营本是人们最不愿去回味的地方, 可年轻人只能从那里得到一丝温暖和慰藉,嘲讽的背后是浓重的辛酸和苦楚。(指向情节:全文情节) (指向人物形象) (指向主题) 答题角度总结?1、在情节上的作用?2、在人物上的作用(形象/性格/心理) ?3、在主题上的作用?4、在环境上的作用构建“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循环答题模式《小公务员之死》 1、小说以切尔维亚科夫之死作为结局,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6分) 2、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题注意: 1、分点答题(答题思路明确) 2、运用专业术语答题 3、结合文本分析,不空答理论 4、答题角度:情节、人物、主题、环境等四大点,除此,根据题干要求可能还需要考虑“与文题的关系:照应……”,“读者的感受分析: 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等, 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