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务流动经济活动过程”. 2001年由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牵头组织,中国物资流通技术开发协会、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物资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原国内贸易局物流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学者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从以上物流概念的提出及演变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对物流的定义各不尽相同。物流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充实着的概念。目前为止,理论界对物流的研究已经开展到一定水平,国外的学者已试图从理论模型上说明有关物流的各方面的数量关系,并尝试建立规范化的解决途径。这些模型对揭示物流的本质和作用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但这些假定条件一般有些简单,要对实践形成大的指导还有赖于进一步深化,对在我国目前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不甚完善的环境下的实践应用还有待于改进。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物流的探讨逐步多了起来,对我国现存的物流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主要停留在对国外成功模式的套用和感性认知上,理论研究方面的著述不多。 1.3.2顾客价值理论综述顾客价值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顾客价值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概念,很多管理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顾客价值进行了阐述。载瑟摩尔(Zaithaml)在1988年首先从顾客角度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CPV,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她将顾客感知价值定义为:顾客所能感知到的利得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中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整体评价。这一概念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价值是由顾客决定的,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其次,价值代表效用与成本间的权衡,顾客会根据自己感受到的价值做出购买决定。该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研究顾客价值的两个重要因素:顾客所感知到的效用和成本。但没有明确分析因素的具体内容、如何权衡等问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