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值的温度。(5)在低温下,弛豫铁电体的电滞回线特征表明它们是铁电性的。但当温度升高时,电滞回线逐渐向非线性退化,高于居里温度附近仍存在自发极化和电滞回线,即使顺电相具有对称中心,在T矗以上相当高的温度仍可观测到压电性和二次偕波发生等效应。另一方面,样品冷却到非常低的温度,用通常使用的结构测量方法探测不到有相变造成的结构变化,但是很显然在具有立方对称性的晶体内是不易发生自发极化的。因此,如果存在相变过程,那么这种相变必然是非常局域化的,相变区域的尺寸非常小,并且分布杂乱以至于通常的结构分析方法不足以分辨局部细微的结构变化,而只能体现出宏观平均的立方结构网。研究结果表明,铅基弛豫型铁电体的独特性,即结构上的兼容性、复合离子的多样性以及微区成份的不均匀性使其具有比普通铁电体更为优异的介电、压电和电致伸缩性能。1.3弛豫铁电体的理论解释铅基弛豫铁电单晶PMN是由苏联学者G.A.smolensl【ii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合成的,并在随后的研究中首先观察到弛豫效应。在此后的五十年间,人们对弛豫铁电体弥散性相变等特性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解释。pos砌onF1uctllati∞neory):G.A.Smolensll【ii等基于复合离于随机分布现象提出了成份起伏理论,他们认为不同离子随机占据等同晶位,产生了微观浓度与整体宏观浓度相异的微区,组成各异的微区具有略为不同的居里温度,宏观上产生宽化的相变温区,其宽度取决于组成起伏程度及居里温度对组成变化的敏感度。因此,在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内,材料都是极性铁电相和非极性顺电相的混合。如图1.4示,以PMN为例的成份起伏模型一维图像。成分起伏模型指出了微观化学成份起伏对于弛豫行为的重要性,同时也预言了极性微区的存在。该模型也能定性地解释驰豫铁电体的主要特性,如弥散相变和频率色散等。但它不能解释PMN(居里点258K)在直至4K的低温仍无铁电相变发生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