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金属本身又是常用的催化剂。因此,可以在催化过程中利用SERS效应实时探测中间产物。同样,许多热分解过程的中间产物也可利用SERS效应探测出来,如跟踪观察碳酸盐的热分解等。迄今为止,关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已有很多研究,但是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机理仍不是十分了解,目前普遍被人们接受的主要有两种:物理增强和化学增强。物理增强模型起源于金属表面局域电场的增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模型、表面镜像场模型、天线共振子模型等,而化学增强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现象归结于分子极化率的改变,化学类模型主要有电荷转移模型、活位模型等。物理类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为什么在金、银和铜的表面上有较强的SERS效应,只有在粗糙金属表面才能观察到SERS现象,在离基底表面较远的距离时也能观察到SERS增强作用等现象,但是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不同的分子有不同的增强因子,SERS强度不与激发光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等问题。因此最新的实验理论都认为,在SERS效应中,既有物理增强作用又有化学增强作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是物理增强和化学增强共同作用的结果。SERS效应与基底的粗糙度有密切关系。在银溶胶体系中,凝聚状态对其SERS增强效应有很大影响。张鹏翔【39】等测绲水杨酸的809cm_1谱峰在银胶上的增强因子为2.3x104,但在加入较好的凝聚剂吡啶后,增强因子可增加10倍。银胶的凝聚状态可以从吸收光谱上反映出来,没有凝聚的银胶只在390nm处有一吸收峰,但在一定程度的凝聚后,在长波方向又会出现一吸收峰,其位置和强度取决于所加入的凝聚剂的种类,一般而言,具有SERS效应的分子都能使溶胶产生不同程度的聚集。同样,一些研究组认为,具有岛状结构的银膜有较好的SERS增强效应。凌德洪【4∞等发现粗糙度为150nm左右的化学沉积岛状银膜有最佳的增强效应。薛奇【41l等认为,对于硝酸刻蚀形成的银基底,具有10~100nm岛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