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于书中人物形象的事迹和思想情感。他以自己的生活情趣、审美理想去领略古人的精神品格、志向怀抱,从中求得精神上的默契和共鸣。把读书当成业余消遣的这一从容态度,不仅突出的是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高洁情操,而且更是点出了读书人应追求的无功利的至高境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总之,“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如果仅仅误读为浅尝辄止之意,实在是距离陶公原意太过遥远。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诗中描写了生趣盎然的农耕生活场景,抒发了主人公不为五斗米折腰、躬耕自乐、安时处顺的淡泊情怀。在这种生活态度中,读书也一定是很快乐,自由潇洒,任有天地,充满了情感特征,而不会是穷搜苦研、繁琐考证的那种读法。在人生理想失意后躬耕南山的生活,陶渊明确实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同调和归宿,“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可以说,这不是一般的读书求知,而是他精神和心灵上的自我观照。参考文献:[1]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童庆炳,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刘大杰.魏晋思想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王刚,静穆.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论陶渊明的主导人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5)[5]赵维江.隐士的隐衷——论白朴词隐逸倾向的文化心理成因[J].暨南学报,1999(4)[1]董鹏.翻译:创造性叛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郭建中.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J].上海科技翻译,1999,(4)4—9.[3]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o()o.[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36.[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74.【6]许渊冲.最爱唐宋词[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O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