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广泛,包含官员任免、朝廷及她镇的政治军事动向等等,其中还包含部分经过很规手段刺探而来的信息情报。因为进奏院向地方传达信息的速度较快,因此朝廷也会经过进奏院向藩镇长官下达相关文书、传达政令。地方奏章、上贡、进奉等也以进奏院为中转站上传中央。中央和地方之间以进奏院为媒介,形成一个信息往来的通道,发挥了联络上下、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作用。РРР 现在史料中可考的唐朝进奏院的数目为五十余家,这和唐后期藩镇数目基础一致。马端临文件通考载:“五代以来,支郡不隶藩镇,补人为(上全部知进奏院官)者,听其置邸,隶藩镇者兼掌焉。”也就是说,从五代开始,不隶属于某个藩镇的州也开始在京师设置进奏院。到宋初,伴随藩镇的解体,进奏院设置权限随之下移,“逐州就京师各置进奏院”,进奏官皆由“本州镇补人”为之(同上),从而使进奏院的数目激增,带来了管理上的巨大不便。而且,伴随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重新走向正轨,作为州一级政府代表的进奏官,其地位同唐后期作为藩镇代表的进奏官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地方将吏多不愿背井离乡,常驻京城担任进奏官。地方政府转而招募京城当地人担任进奏官。这些京师人以私宅作为办公地点,不但不利于朝廷对其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而且使朝政信息毫无保密性可言。所以,对进奏院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政府对进奏院进行一系列改革,关键举措为设置全部进奏院对各州进奏院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对众多进奏官进行厘选,从中挑选出一百五十名继续担任进奏官,每人负责“二三州军”的联络沟通事宜。这么,北宋朝廷不但规范了对进奏院的管理,而且把进奏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对进奏院的控制。即使进奏院存在直至南宋灭亡,但自此开始逐步失去了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的性质,转而成为朝廷控制下的、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РРР (摘自2021年5月11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