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骨领衔主演的电影《香港大营救》于5月4号在全国各大院线与爱奇艺同步上线。影片取材于历史上真实事件,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侵占。为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到精神上的控制,驻港日军特务机关全城搜捕滞留香港的中方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身处香港的各领域文化人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及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在1942年的1月到10月间,从香港解救转移了爱国民主人士、文化人及其家属800余人,历史上将这次行动称为“香港大营救”。苍茫乱世,百姓流离,作为肩负着民族精神延续的文人命运无论是在战火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值得被关注和重视。正如影片结尾字幕所说,如果没有这次大营救,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政治史、艺术史都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影片独特的文人视角与诗意情怀也来源于刘一君导演自身的创作背景,除了制片人、编剧与导演的身份之外,刘一君还是一位诗人,曾出版过诗集《无限美的》,担任过诗刊《组成》的主编,而他作为一个诗人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和方式也反映在了电影中。不同于其他抗战题材的电影将重点聚焦于战场上的炮火场面,《香港大营救》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现了文人在战争中的铮铮铁骨与家国情怀。这样的角度与立意是具有深度和现实意义的,无论是在战火连天的过去还是和平年代的当下,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所在,对文化的守护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当引起重视。影片看似营救的是各界文化名人,但实际上则是守护住了文化脉络的传承。无论是蔡楚生所代表的影视文化,还是林南所代表的诗人文化,亦或是白梦瑶所代表的的京剧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文化和民族气节。这样的文化在乱世中显得更为重要,它们能开启民智,唤醒良知,凝聚人心,重振民族气节。士兵们在战场上扛枪打仗守护家园领土,文人们则在精神上延续文脉,让中华之魂免于断流。这样对于文化的反思和重视也体现出导演刘一君作为一个文人在商业化大环境下对于文化的重视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