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古今消渴病治疗经验浅析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9KB

文档介绍
,气虚无力行血,血行瘀滞;阴虚火旺,血属阴分,虚火灼伤阴液,血液粘稠,血行不畅。最终致瘀血阻于脉络,发为本证。现代医学血液流变学可见血液黏稠度高,血小板聚集增加。临床可见口渴多饮,胸胁刺痛,肢体麻木,或见半身不遂,眩晕耳鸣,肌肤甲错,小便点滴难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怒张,脉细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为主,方可予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加减,或辨证予活血化瘀药。实际上,消渴病不同证型,若病久不愈,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之变,因此,对不同的证型均应适当加味活血化瘀之品。此型往往对应于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阶段。 3总结与展望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探索,目前我们对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已取得了越来越全面的认识,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临床中发现,单纯西药治疗始终无法取得理想的疗效,尤其是并发症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中医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善于总结前人的消渴病治疗经验,并不断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随着社会发展,人类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消渴病的临床表现将会不断变化,因此其辨证论治方法也会逐渐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探索与实践,及时更新辨证理念,并尝试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不断完善消渴病辨证论治体系,更好的防治糖尿病,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参考文献】[1]田中伟.张景岳消渴学术思想探讨[J].河南中医,XX,23:3~4. [2]丁学屏.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XX. [3]谭宏文等.仝小林治疗糖尿病经验[J].中医杂志,XX,47:19~20. [4]袁效涵等.利胆法治疗2型糖尿病50例[J].中医研究,XX,3:40~41. [5]林兰等.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思路探析[J].江苏中医药,XX,27:12~14.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