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论鲁迅人物塑造的典型化(正稿)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9KB

文档介绍
如果没有生活素材和人物原形为基础典型化就失去了雕像和基础。Р鲁迅谈自己的创造经验时说: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的缘Р由,但决不全用这些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Р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 这就是说,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和事迹,Р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作者在生活中??见到或听到过的? 。但又不是Р生活的照抄,而是根据作者的 ?意思 ?即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创造性Р艺术加工的结果。既然人物典型是以生活原形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那Р么,在人物典型身上保留了某些生活原形的形象和痕迹,那就不足为怪,Р是文艺创作中常见和必然的现象,正如鲁迅所说:任何作家不会??舍己Р有的典型而写可有的典型? 。人物典型 ?总不免和某一个相似,偿使无一Р和活人相似处, 即非具象形化了的作品? ,这种任务只能是没活气的僵尸,Р没什么艺术生命可言。Р总之,深入细致地理解鲁迅关于??典型化 ?的理论思想,我们能够Р更深刻地把握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远的社会意义。Р参考文献Р[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北京出版社合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Р北京出版社 ,1982 年 9 月Р[2] 王富仁:《现代作家新论》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发行, 1988 年 1 月Р[3] 张学军:《鲁迅的讽刺艺术》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1 月Р[4] 山东师范学院、山师聊城分院编写: 《鲁迅作品讲解》,山东人民出版Р社, 1979 年版Р[5]?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 10 月Р[6]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3 年 5 月Р[7]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 《鲁迅论文学与艺术》 ,山东Р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 年 4 月Р[8] 鲁迅著:《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 7 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