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读后感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21KB

文档介绍
人之间并不要去竞争或斗争,而是将自我利益附属于公众的权威与流行的制度。对于如何处理商品化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模式。第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1970年美国在海地建厂最终因无法应对海底的封建父权主义而破产。而这种模式在现今的表现则为保护人制度和庇护主义。第二个是法团主义的,它们出现在城镇的工匠与手工艺人之间,垄断性质的工会和兄弟会也融合了福利因素,而这种模式极其受到保守统治阶级的喜爱,在德国和意大利受法西斯统治时期极为流行。第三个是国家本位主义,历史上最好的代表是在俾斯麦统治下的德国与冯塔弗统治下的意大利,它们的最终动机是社会整合、维护权威并对抗社会主义。总结下来,保守主义下的社会权正是现代社会政策的历史来源,前商品化的社会政策是一个支持资本主义的拱架,也是我们今天所认定的现代福利国家的一块基石。Р而自由主义对商品化反应则模糊的多,所以对社会保障的态度也相对包容。蒂特马斯的补余或边际福利国家概念认为,公共责任只有在市场失败时才可以介入即商品逻辑的至高无上性。在某些条件下,自由主义希望真正强化劳动力的商品地位,而不致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Р对福利制度的形成、分类的争论还没有结束,对其未来发展的考虑与预期又开始更大程度地影响当今福利政策的制定与福利体制的走向。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环境问题层出不绝。西方的福利体制正随着老龄化与财政问题而重新走上“再商品化”道路,而我国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此外在更深层次上,福利体制本身作为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其局限性也慢慢显现。而且通过这本书中对福利国家诞生的研究,对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中国能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回应市场化带来的劳工权益受损,社会不公,社会冲突,以及如何使群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真正的结合在一起,将对中国的未来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