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7KB

文档介绍
古文,解释画线词。Р1、远虽材若不及远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Р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Р(1)纳: 接纳Р(2)授之柄: 把指挥权交给他Р(3)虏: 被俘虏Р(4)通知:全面理解Р(5)辞服于贼: 用言词向敌人降服Р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Р1、分析《长恨歌》的双重主题说Р答:《长恨歌》的双重主题,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Р首先是《长恨歌》主题的“政治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Р但,经过“马嵬事变”的“血泪相和流”的死别,作者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表现了对杨贵妃的强烈同Р情,“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从对杨贵妃的同情,又转为对二人恋情及唐明皇的同情。Р最引人注目的是“仙寻”部分,结尾“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及作为全篇概评、收束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进一步证明《长恨歌》后半部分的确是以同情态度在描写李、杨情爱悲剧。白居易并未丑化,甚至也没有直接从政治上评价这一悲剧。这一部分重以歌颂爱情为中心,在《长恨歌》中占得比重更大,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Р2、分析《黍离之悲》Р情:《黍离》之悲Р景:Р虚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古盛)Р实景:Р视觉:荠麦青青废池乔木黄昏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空城(对比)Р听觉: 清角吹寒                  (今衰)Р艺术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视觉听觉的角度。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