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建议: 0.2 10 ( ) n f MPa ?该建议十分简单,经过了国外许多试验的验证,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德国规范 DIN4113(1975) 就采用了这一假设。 3.1.5 铝合金各本构模型对比下图给出了最为常用的国产结构用铝合金的本构关系模型,相关参数取值参考国标《铝合金建筑型材》。从下图不同本构关系模型的对比来看,三种经典模型其实很接近[3] ,尤其是 Ramburg-Osgood 模型和 Mazzolani 模型, Baehre 模型在线性到非线性的过渡段和另外两种模型存在差异,在其它阶段同样和另外两种模型接近。图3 铝合金分类示意图 7 3.2 结构钢的本构关系模型图4 铝合金分类示意图上图显示了钢材实际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钢材经历了 4个阶段:弹性阶段, 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阶段;存在 4 个特殊应力点:比例极限 p?、弹性极限 e?、屈服极限 s?、强度极限 b?,比例极限是直线段的最大应力值,一般将比例极限看作弹性极限,但严格来说弹性极限略高于比例极限。当应力达到屈服极限后,应力变化很小而应变持续发展,形成水平线段即屈服平台,这是塑性流动阶段, 这是变形包含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对于低碳钢和低合金钢来说, 屈服应变是比例应变的 10-15 倍。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的分析目的和要求, 常采用只考虑弹性阶段的线弹性模型、考虑线弹性和塑形流动的理想弹塑性模型、双线性强化模型等简化的本构关系模型。 3.3 两者对比对比易知,铝合金和钢材的本构关系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1) 钢材的弹性模量是铝合金的 3倍; (2) 钢材具有明显的塑形流动阶段,而铝合金却没有,铝合金的非比例延伸强度和钢材的屈服强度大致相等; (3) 钢材的强度硬化现象十分明显,而铝合金的强化阶段斜率很小; (4) 颈缩阶段,钢材的应力下降明显,而铝合金不存在明显的软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