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意外应急预案(1)要仔细检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弃之不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2)对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施术,尤其不要在反应强烈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穴施术。环境气温不要太低,尽量不让患者有寒冷感出现。(3)上罐后要多询问患者的感觉,多观察罐内的皮肤变化情况。如果病人诉说吸拔太紧,有疼痛或烧灼感觉(涂药罐、敷药罐出现轻度灼痛感属正常现象),可让少许空气进入,以减小罐内负压。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应检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调整。如果经上述处理后仍有不适,应脱罐检查。假若局部皮肤起泡,也应起罐。起罐后,涂以甲紫药水,并加以包扎,以预防感染。(4)在施术过程中,如果出现晕罐现象,切勿惊慌失措,应把病人的衣服纽扣解开,给热开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经上述处理后,仍未能缓解症状时,应立即起罐,让病人去枕平卧。如果反应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压),应把枕头垫于脚下,使成头低脚高位,同时以指甲缘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或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对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条温灸涌泉穴或百会穴。经上述办法处理后倘若昏厥、低血压仍不能纠正者,可考虑应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或输液。晕罐,是指在拔罐的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恶心呕吐、周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微细无力甚至晕厥等症状。引起晕罐的原因为虚弱、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或置罐于禁忌部位等。一般而言,单纯拔罐引起晕罐者极为罕见,只有在施行针罐法和刺罐法时偶有发生。(5)起水泡的处理方法:一般不需进行处理。如留罐时间较长,皮肤起较大水泡时,可用消毒针刺破后,涂以龙胆紫药水,以防感染。拔罐后如针孔出血,则可用干消毒棉球压迫止血。如局部出血严重,下次不宜在原处再拔。处理完后,让病人休息10-20分钟后方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