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带,受秦岭造山运动及后期加里东运动的影响,线路区地层升降频繁,褶皱构造极其发育,纵观区内,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主体褶皱为大巴山背斜,也是区内一级褶皱。大巴山背斜为一歪斜褶皱,核部地层为南沱组凝灰岩,两翼分别为陡山陀、灯影组、石牌组、石龙洞组地层。轴向北西西,轴面倾向200°∠65°,核部向北歪斜,使北翼部分地层产状倒转,南翼出现断裂。在一级褶皱的基础上又发育二级褶皱和次级褶皱,沿线路由北向南背向斜紧密相扣,平均约2km见一褶皱,且多为紧束型,两翼地层产状较陡,一般倾角50~70°,局部直立,轴向总体以北西西向为主。北侧为紫阳~中峰褶皱束,南侧为高滩~兵房街褶皱束,两个褶皱束构成本区的三级构造单元。紫阳~中峰褶皱束由两个复背斜夹一复向斜组成,长轴走向NWW,核部被月河断裂破坏,该区域岩浆活动强烈,只有线路起点位于该褶皱束南翼边缘;高滩~兵房街褶皱束为一复向斜,北翼被红椿坝~曾家坝断裂破坏,呈NWW向延伸,次级褶皱以紧密线状为主,南、北被深断裂所围限。麻柳坝以南,线路进入扬子准地台区,线路所处二级构造单元为其北缘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又分为高川褶断束和司上~鸡心岭褶断束两个三级构造单元,麻柳坝附近走向NNW,区域总体构造线呈向南突出的弧形。1.3.3.2断裂构造本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区或性断裂包括以下三条。1.3.3.2.1F1断裂(红椿坝)为一区域性断裂,位于线路K264+840m一带,西北端交于麻柳坝断裂上。沿瓦房-向阳一线呈北西西向延展,沿断层发育线性河谷、水系变异点、断层三角面、垭口等。断裂带20~150m,由多条断层组成,断面产状倾向18~35°,倾角65~85°,断层破碎带宽3~10m,由断层透镜体,角砾岩和炭化泥组成,北侧形成挤压片理带。断裂切割洞河、斑鸠关、陡山沟组等岩层,沿该断裂断续有侏罗纪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地层分布,反映了早期具张拉性质,晚期为左行逆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