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很小,只有原子全部容量的千万亿分之一,密度却极大。如果把原子扩大到一座房子大小,那么原子核就相当于一只苍蝇,却比房子要重几千倍。这样说起来简单,但是这样的认识却耗费了科学家们无比巨大的心血,单是卢瑟福寻找能够中和质子正电荷的中子,就花费了11年的时间。中子不带电荷,不会被原子中心的电场排斥,所以能够被射进原子核,启动名叫裂变的破坏过程,这就是原子弹核武器的原理了。而与此同时,外层电子的旋转也让科学家们伤透了脑筋:为什么带负电荷的电子不会窜进带正电荷的原子核里,发生灾难性的湮灭?并且,我们虽然说电子在“旋转”,其实这种“运动”用任何的动词来形容都不恰当,因为即使是只有一个质子一个电子的氢原子,那仅有的一个电子也几乎是同时出现在原子核外层的每一个地方。这让科学家们几乎要发疯。随后,玻尔的量子理论以及海森伯量子力学,让科学家们绝处逢生,同时,也使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遭到惨重失败!因为,根据量子理论,成双成对的亚原子粒子的自旋是同时相互影响的(一个粒子向顺时针方向自旋,另一个例子则同时向相反方向以相同的速率自旋),无论这两个粒子相距多远——这样一来,爱因斯坦关于光速不可超越的理论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如此,在同一个世界里,人们用相对论来解释大世界(宏观世界),用量子理论来解释小世界(微观世界)。爱因斯坦在他的余生里,想尽办法来寻找一种“大统一理论”,但都以失败告终。有人说,他浪费了他的后半生。事情并没有完。科学家们开始认识有机物的内部世界了。比如人——但是,这不是解剖人体,看看五脏六腑的大小颜色那么简单。这里先要说的是细胞。发现细胞的第一人是罗伯特*胡克。他用显微镜观察,发现植物身上的小空洞,便给这些小空洞取名为“细胞”。据他计算,一平方厘米的软木片上大约包含有195255750个这样的小空洞——那是17世纪中期,我们伟大的康熙帝刚刚继位没几年,还在和鳌拜斗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