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最为传统和持久的社会化场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学校——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因素,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和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了有目的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同龄群体——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工作单位——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为人提供了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是日益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六、有关人格人格的定义——个性又称人格,它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P117)人格体系的层次——见教材P119的人格模型图。七、有关社会化的几种理论库利的“镜中之我”理论——人对自我的认识、自我形象的形成不是我们实际的样子,也不是别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和评价,而是指我们对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的理解和解释。它包含“表现”、“辨认”、“主观解释”三种过程。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人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境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行动。每个人都有两面,即“主我”和“宾我”(客我)。主我——在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部分直接经验。是本能的(只是借用本能这个词,并不意味人有本能)、自私自利的、一时冲动的、非社会化的自我。宾我(客我)——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会道德规则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分,是社会化的产物。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超我”大致相当于米德的“宾我”,“本我”相当于“主我”,“自我”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渠道,沟通二者。(P121-12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划分社会化的八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嬉戏期学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