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比较文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58KB

文档介绍
图在《斐得若篇》中则认为,由于“诗神凭附”,诗人获得了“灵感”,于是在一种迷狂的忘我境界,“温柔贞洁的心灵……流露于各种诗歌”。柏拉图的“神附说”和“灵感说”,虽然就创作需要“灵感”而言,也有其合理的因素,但这种说法总体来说是错误的,因为人的思想感情毕竟源于生活,作家的心理也要受现实生活的陶冶。 注释:①在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文论中,都没有艾布拉姆斯所说的“客体理论”。本文把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文论归为幕仿理论、功用理论和表现理论三类,分析和比较它们的异同。②参看(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出版)所载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10条。③《周易》分《经》、《传》两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占卜书。《易传》是对《易经》的阐释,共十篇(即所谓“十翼”),其中谈“言辞”和“文”的部分,虽然不是专门谈论文学的,但和文学是有直接关系的。《易传》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人陆续写成的。长期以来,《周易》被作为儒家六经之一,但它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观与正统儒家思想并不完全一致。④在柏拉图以前,奥菲士以及毕达哥拉斯的门徒,都提出功利主义文艺观,但是这些都是零碎的。⑤孔子还把《诗》看作训练口才和从政的工具。孔子明确地对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季民》)意思是说如何把话说得典雅一些,以便更有利子发挥政治才能。孔子还说:“诵《诗》三百,投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以奚为?”(《子路》)强调学诗者不但要熟悉诗,而且要通过活用诗来增强政治才识,解决问题,以及能够在外交场合“赋诗言志”,或寻章摘句,用作外交辞令。⑥参看《昌子·非乐(上)》⑦例如《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赞中而形龄言。”又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说:“《书》日:‘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声,咏其声谓之歌。,霎中的“志”与“情’.是同一概念,指的是人的内心感情。(闫爱华江飞编发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