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权归永乐帝所有,造反无罪。如果一定要为造反从经典里找到理由的话,《公羊传》里也有:此逐君侧之恶人,曷为以叛言之?五、“君亲无将”的一次具体应用东汉时期,汉明帝刘庄的弟弟广陵王刘荆图谋造反。还未起兵,就被人举报,身陷狱中。依“君亲无将”的春秋大义,既然造反,那就杀掉完事,一了百了。可这次汉明帝动了恻隐之心,怒不可遏地训斥建议杀掉弟弟的官员:“你们这些没人性的畜生,处心积虑杀我弟弟,换成我儿子,你们也要杀他不成!”负责治狱的樊鯈是汉明帝的表舅,汉明帝想让表舅让让步,顺坡下驴。没想到表舅是个一根筋,一口就把汉明帝给噘回去了:“《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诛焉’,所以周公诛弟,季友鸩兄。别说你弟弟,就是太子谋反,臣等照杀不误。”史载汉明帝十岁就通《春秋》,但没几句就被表舅给噘得哑口无言,居然忘了用“缓追逸贼,亲亲之道”的春秋大义来反驳。如果要对汉明帝原心定罪的话,嘿嘿…六、“缓追逸贼”的一次具体应用春秋大义,成了一把双刃剑。在高明的政客手中,才能运用得炉火纯青。明初建文帝登基后,着令削藩。削减燕王封地的时候,燕王反了。建文帝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身边又有方孝孺这样的大儒,他完全可以依着“君亲无将,将而诛焉”的春秋大义对叔叔赶尽杀绝。可是建文帝天性仁厚,方孝孺又主张仁德政治,所以建文帝遵循的是“缓追逸贼,亲亲之道”的春秋大义。把叔叔打败就好,打死就算了。血亲之间,应该缓追逸贼,网开一面。朱棣多次能逃命,也算是沾了春秋大义的光,缓追逸贼成了燕王的免死金牌。接下来的事情,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了。燕王造反成功,建文帝兵败,不知所踪。给皇帝经常讲“亲亲之道”的方孝孺,下场是被屠十族。七、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政治斗争如此血腥。兄弟反目,父子相残,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春秋大义“?儒家不是最喜欢讲仁义道德吗?那温情脉脉的一面又在那里呢?请看下篇《母杀父,儿何如——春秋大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