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

上传者:梦&殇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93KB

文档介绍
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五、教师小结:被囚禁的常春藤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我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本性善良的作者对这绿色既怨恨又爱怜、欲开释又难舍,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酸的事情啊。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文章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按“赏绿——囚绿——释绿——思绿”的发展过程来安排文章结构,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作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释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指名读课文。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明确: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齐读课文14段。2、这一段文字有什么深刻含义?四、合作探究:1、“我”喜欢绿色,也囚住了绿,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2、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说一说。明确:课文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因为本文写作背景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之后,作者回到了上海。他在上海孤岛坚守进步文化阵地,继续救亡宣传,那么这个时期作者就似这被囚的常春藤,所以本文抒发了作者不屈用于黑暗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