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医古籍血风疮证候特征文献简析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54KB

文档介绍
疮为湿疹的认识。如清·吴谦《医宗金鉴》:“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清·时世瑞《疡科捷径》:“血风疮在遍身生”;近代俞根《重订通俗伤寒论》:“血风疮症,遍身起”。2.从血风疮自觉症状角度特征分析本病自觉症状冇记载的文献认识较多,主要表现为瘙痒和(或)痛的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均能体现古人对本病自觉症状的认识层次。但多数文献均以“痒”症状为主,但同时指出痒的程度有别,如汉《华佗神方》记载血风“初生吋小而痒,久则大痒”;明申斗垣《外科启玄》血风疮“多痒”;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血风疮“发则搔痒无度”;清祁坤《外科大成》:“血风疮生于胫。初发则瘙痒无度”;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血风疮,初起瘙痒无度”;对痛的自觉症状认识有不同意见,如明万密斋《万氏秘传外科心法·血风疮》血风疮“痛痒不一”;清吴谦《医宗金鉴》妇人血风疮“或痒或痛”。3.其它当然文献还记载了其它自觉症状,如明李繡《医学入门》记载:血风疮可出现“寒热作痛者”、“痛痒寒热者”、“夜热谵语者”、“食少寒热者”;明·薛己《女科撮要》更记载了妇人血风疮“苏内症月经无定,小便不调,夜热内热,自汗盗汗,恶寒憎寒,肢体倦怠,饮食不甘,寒热往来。若发热作痛,乃肝经风热血燥,用当归饮加柴胡、山栀。若体倦食少,口干潮热,乃肝脾郁火伤血,用加味逍遥散。若疙瘩痛痒,寒热往来,乃肝经风热伤血,用小柴胡加山栀、黄连。若夜间发热,作渴谵语,乃热入血室,用小柴胡加生地黄,血虚四物合小柴胡汤”。综上,血风疮病仅仅从临床证候特征就奋非常详细的记载,且认识上奋层次的区别,对本病的认识高度是非一般疾病能比,从另一角度来讲,本病亦为常见多发病,总结起来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痒和(或)痛,并且均冇成都的差异,其发生的部位相对特殊,有局部、有局部发至全身、有直接发为全身等的不同。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