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楚惠王居宛郊试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1147KB

文档介绍
时代,就已存在“吁”、“号”混形的情况。它很可能是导致下引传抄古文中“吁”、“号”偶混情形出现的直接原因。传抄古文中,“号”及从“号”之字以及“吁”字形体分别作:徐在国:《传抄古文字编》,线装书局2006年,第480、480~481、127、118~119页。(7)号:海4.35汗2.23海4.35(8)号:碧四4.29籀海2.7海4.35海4.35(9)呺:海2.6海2.6海2.7(10)吁:海1.9汗1.6上四1.24上四1.24籀四1.24籀若不考虑古文误置的情况,徐在国,黄德宽:《传钞<老子>古文辑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2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年,第213~214页。上引“号”字“海4.35”形体和“吁”字形体的混同正与前文郭店简的情况如出一辙。又,由前文可知,秦文字中“号”字所从的“号”旁多从单横作。到了汉代,人们可能会出于避免混形的考虑,在继承秦系“号”形写法的基础上,通过变形音化的手段,逐渐将汉隶中的“号”形下部“于”形变作“丂”。这一猜测似乎可以从下面汉隶“号”字形体的演变中得到证实:孙膑208始皇诏版1衡方碑——>孔彪碑——>夏承碑如此,清华简字确可释为“号”。《说文》“号,痛声也,从口在丂上”的解释基本正确,只是这“丂上”宜改为“于上”。号,可读为“郊”。古文字中,从高得声的“謞”可与从号得声的“号”相通。睡虎地秦简《日书》乙《行行祠》:“行祠,东行南<南行>,祠道左;西北行,祠道右。其謞曰大常行……”中的“謞”即读为“号”。而从高得声的“蒿”又可与“郊”相通。上博二《容成氏》简53正有“武王素(甲)以申于(殷)徐在国:《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新出楚简文字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4~175页。蒿”中的“蒿”即读为“郊”,均是其例。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中华书局2008年,第163、158页。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