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李子勋:让疾病,成为我们心理成长的动力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doc  |  页数:8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他们做治疗。但是想一想,我们所谓的人类的内在实际上是由经验构成的,我们经历过什么,必然会给我们留下一些永远的东西,不可能消除。这个反应是对现实的一个互动结果。就像亲人死了,他反而笑,那就不对了,但他哭,你就说他有哀伤,就要去治疗他。也是不对的。记者:所以又一次经历雅安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之后,我们的“心理干预”与“心理重建”其实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李子勋:地震带来大量的丧失,每个人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重新获得安全感。你要说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安全感丧失,他的恐惧,他的失眠,非要马上给他拿掉,这不可能。因为人必然要有一个适应、缓冲的过程。所以我不主张跑去做大面积的创伤后干预,完全把人看成是没有适应力没有变化的。地震过后的前两个月不适合做心理干预,更重要的是安全——让他有饭吃、有住处、有安全感,帮他尽快地找到失散的亲人,如果有伤,让他尽快得到合适的治疗,承诺给他一些补贴和保障这些都比一个心理学家跑到那里去工作及时得多。记者:你提过“心理疾病恰好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动力,是促使一个人尽快达成内心饱满的保证”。如何才能做到心理疾病成为成长的动力,而不是生活情感的困扰? 李子勋:我觉得要达成我们的饱满和幸福有两个原则:第一就是你必须接纳你全部的过去,不管它是好还是坏,是丧失还是获得。现在很多的心理学“治疗”,都是要忘却啊,弥合啊,要把过去否定掉、抛弃掉,但是否定过去,怎么会有今天,怎么会有未来呢? 第二个方面,我们愿意体验的东西都努力去做,不要让心里有很多的后悔。因为生命往往不会后悔做过什么,而是当我们行将离开时,总是会想一些自己曾经想做,但是没有做,或者可以做,但没敢去做的事情。所以,尽量多去看这个世界,多去懂得一些知识,多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不要否定自己的爱恨情仇,生活就是爱恨情仇的事情,这些东西是我们活着的证据。做到这两点,我觉得一个人至少内在已经温暖而坚定,很饱满了。责任编辑:韩春丽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