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从此不敬子路。孔子不得已,只好补救说:子路的修养“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为什么孔子要讥诮子路呢?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朱熹有这样的注解:“程子曰:‘言其声之不和,与己不同也。’”《十三经论语注疏》中亦有:“子路性刚,鼓瑟不合雅、颂……言子路之学识深浅,譬如自外入内,得其门者。入室为深,颜渊是也。”可见,孔门弟子中唯有道德修养高者方能在孔门鼓瑟,孔门鼓瑟成为道德修养完善的一种表现。Р 另据《庄子?渔父》中言:“孔子游乎淄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瑟。”孔子的亲历亲为,也足以看出孔子对“鼓瑟”的重视。事实上,孔子的这种行为本身也体现了他礼乐化人的思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足可见出孔子对音乐于人性情养成教育的重视。Р (4)孔子为何会说“吾与点也”?孔子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Р “吾与点也”历来有两种解释: Р a.因为曾皙的暮春郊游图,正是儒家大同思想实现后的写照。同时,也可以说曾皙所描绘的这种景象也正是在实现了子路的强国,冉有的富民,公西华的以礼治国之后达到的大同。由此我们也可窥见孔子的“志”即“大同世界”。Р b.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孔子的“与点”是因为“道不行”,曾皙的暮春郊游图正是孔子“乘桴浮于海”心境的反应。Р 补充历史背景: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当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疏远了孔子,孔子离开鲁国后开始周游列国。孔子知道他大同世界的理想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了,所以他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通过讲学传道,寄希望于贤能的弟子去实现。Р 五.角色演读,还原鲜活Р 分角色表演,要求读出鲜活的人物个性,展现出鲜活的侍坐场景。Р 六.积累语言,吸纳精华Р 当堂背诵曾皙言志与孔子评曾皙志的部分。Р 段纪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张思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