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偏差,使报道的可信度下降,从而弱化甚至消解所期望的报道效果。带有普遍性特征的偏差在于:先验地以某种绝对化、纯粹化、理想化的标准,预制一种理想榜样模式,然后用这种模式来“套”现实中的人物,相当程度上以简单化的宣传价值取代审美价值,从而给人物通讯的写作带来失真的弊端。Р (三)故事情节要生动感人Р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把它引用到新闻报道上也十分妥贴:这里的“言”可以指新闻报道的文体;“情”就是新闻人物的情感,或称作者诉诸文本而传达出来的情感;“人”就是受众。通讯往往特别强调事件对受众个人的人性化、个人化的情感诱惑力。Р (四)报道中的人情味要浓Р 为了吸引、取悦易变的受众,记者开发出许多讲故事的方法、技巧和策略,这些方法能使报道生动、吸引人。为了确保报道被人们阅读,新闻记者必须以一种呈现个人亲历的戏剧性事件的手法进行报道。新闻记者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使用人们常用的词汇讲述故事。记者通过寻找与事件有关的人,使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Р (五)要有典型的事例Р 先进人物的事迹总是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只要你走近你熟悉、喜欢的先进人物,或实地采访,或查阅收集资料,那么,人物通讯报道就一定能写成功。Р (六)“评”出深意,情理相生Р 人物通讯以叙述描绘为主,但是一篇好的人物通讯,不仅要叙述巧妙,还应有恰到好处的评、议和恰如其分的抒情。这可以使人物、事件增添光采,可以生动有力地揭示和深化原有材料的意义,并对人物塑造的主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Р 一般来说,精辟的议论于作者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和坚定的正义信念;抒情则来自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热爱。要想把人物通讯写得饱满,使它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必须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融人物形象、情愫、哲理于一炉,汇真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才能达到教育群众、感染群众的预期效果。Р (作者单位:鲁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