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孝义碗碗腔的戏剧民俗探析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59KB

文档介绍
腔的影戏表演时期,碗碗腔最初的演出没有自己固定的舞台。到哪演出,就选取一块空地, 临时搭建简易的纱窗影戏台。孝义民谣“五尺纱窗灯一盏, 七紧八慢戏一班”、“五尺生绡作舞台,全靠五指逞诙谐,影人亮在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演出结束,拆掉影戏台。Р发展到后来,出现了固定的影戏台。在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中的后院,有三座按照原样迁建的皮影戏专用台。后院西南面的皮影戏专用台,原是孝义市桃树沟观音堂的影戏台,初建于清康熙Р5 2年。后面东北角的影戏台,原是孝义市庞沟村关帝庙的影戏台,始建于清乾隆2 3年,后院东南角的影戏台,原是孝义市马术里村龙天庙的影戏台,建于清嘉庆15年。孝义碗碗腔搬上真人表演舞台后,演出多数是在演出村落的剧场上,有时也会自己搭建舞台。这种演出的后台,既是所有演出的准备之所,又是碗碗腔演员的生活之所,在长期的表演活动中形成了各种习俗。如从演出前到演出结束,后台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Р五、演出形式上的习俗特征Р演出形式上,孝义碗碗腔采用“两下锅”的形式,即既演碗碗腔又演晋剧。是演出碗碗腔还是晋剧是由演出地观众的意愿决定的。比如孝义、汾阳等地的观众就特别偏爱碗碗腔。此外,剧团演戏,白天多是传统大戏,夜间多是现代戏剧目。这是由于白天观众多是老人,他们比较喜欢看情节完整的传统戏,如《红灯记》、《状元与乞丐》等。到了晚上, 白天上班的青年人有时间了,所以就安排一些与当代生活接近且又是讲述农村生活的现代戏,如“风流三部曲”等。Р据以上几个方面可看出,从纱窗影表演发展到真人舞台表演的孝义碗碗腔,其戏剧民俗有传承性,稳定性,更有其变异性特征。但无论怎样变,这些民俗特征对于孝义碗碗腔Р都起着规范、约束的作用。Р参考文献:Р侯丕烈,中国孝义皮影,山西教育出版社,XXР齐涛主编,倪钟之著,中国民俗通志•演艺志, 山东教育出版社,XXР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