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美的话,那么张翎追求的是半明半暗的调子,给人一种从容的平衡美。Р”2008年10月21~23日,“北美新移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会上惠州学院的颜敏博士将关注点置于了张翎小说的叙事策略,以“第三种空间”的美学建构与诗学定位,阐述其作品的新境界和新动向。新近还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张翎作品中的婚恋现象,暨南大学姜平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张翎作品中的残缺的婚恋、温情的结局两大主题给予了诠释,他说:“张翎的特殊之处在于将感情的分分合合写得很淡定,隐隐的透出一种命运不可违的宿命感,宿命中又潜伏着生存的坚强。”[8]这与张翎坎坷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而这篇论文也体现出对于张翎作品的研究已经进入文本本身,对于其华文文学作家的身份予以了淡化。Р 三.结语Р 总之,张翎其作品细腻温婉,行文犹如涓涓细流,作品中总是洋溢着希望,不激昂不愤怒,不批判不控诉,总是温情收场,但却在字里行间透出沉重的思考。张翎的创作倾向于对人类共性的表达,文章风格很好地代表了90年代后华文文学创作较之以往的变化――关注的重心落在了传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融合上,呈现出不同国家之间对文化的尊重与认同,表现出对于人性和历史的深刻反思。她区别于众多华文作家的显著特点在于避开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峙,而是寻求跨越边界的对话与融合。Р 参考文献Р [1]饶?子、蒲若茜.新移民文学的崭新突破――评华人作家张翎“跨越边界”的小说创作[J].暨南大学学报,2004,(4). Р [2]李蓉.张翎小说论[D].合肥:安徽大学文学院,2004. Р [3]沈欢.丰富人性的日常书写――读张翎长篇《邮购新娘》[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 Р [4]刘云.爱的协奏曲――评张翎的《望月》[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3). Р (作者介绍:兰州大学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在读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华人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