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文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53KB

文档介绍
相章谆看了这首诗笑道:“苏子瞻竟如此快活!”于是苏轼被贬滴到了海南澹州,“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苏轼因诗三次得祸,却依然“不知悔改”,他在给苏辙的信函诗中写到:“莫嫌琼州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然而苏轼这次是真的居无定所,衣食不继,从官舍被逐出后,只得与幼子苏过露宿桃榔树下,“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下无寒泉,然亦未宜悉数,大率皆无耳。唯有一幸,无甚瘴也。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而居,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货矣。·一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苏轼文集》卷五十五(与程秀才))苏轼依旧没有消沉,他在枕榔树下买地结了几间茅屋,取名“桃榔庵”,又有陶诗杜诗可读,日子也就将就过了。他依然保持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他把贬滴地澹耳当作修道养生的乐园,用超俗的眼光看待一切,苦地也就成了天堂。(转载自fw.nseac.) Р苏轼被贬时期,特别是晚年经历了岭海滴居漂泊,使他更深人地接触到了下层的生活,了解人间疾苦,增强平民意识,与黎民百姓休戚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在澹州的三年,生活虽然倍极艰辛,他不但不见“衰惫之气”,反而敷扬文教,在蛮荒之地传播文明文化,改变当地的落后风俗,与当地黎民结下深厚友谊。他使当地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并培养了海南第一位进士。他为增进黎汉团结,播迁中原文明,海南风俗的开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也因此更加旷达乐观,洒脱豪迈。Р苏轼虽然屡遭打击迫害,丢官被逐,始终能自我调适,随遇而安。然而,苏轼自始至终并未苟且偷生,消沉遁世,而是很好地融人人间天地,诗文创作显示他的豪迈从容,给所贬之地带来文明教化,为当地人民所崇敬热爱。这应该是儒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佛道忘我无我、空静澄明的境界相互杂揉融和的结果。苏轼的精神魅力,正在于此。苏轼被贬三地的功绩,也正在于此。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