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强调一些相邻大洲之间的界线。为增强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和轮廓的印象,教师可指导学生完成七大洲几何拼图、绘制大洲和大洋分布草图等活动。在指导绘图中,教师的要求不易太高,只要学生能够抓住赤道、0°经线和180°经线等关键线,注意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规律即可。对于大洲、大洋的分布大势,教师应坚持“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的原则。Р3.教材中安排的大陆、半岛、岛屿以及海、洋、海峡等地理概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洲和大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掌握,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千万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Р4.对于海陆变迁这一内容,教学中应按照《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采用实证分析和推测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理解海陆变化的产生原因。教师可利用珠穆朗玛峰的升高、大西洋和红海的扩大等实例说明,尽管我们察觉不出来,我们脚下的大地一直在运动和变化。Р5.教材中的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造学说,是对陆地和海洋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是科学家寻找海陆变化原因的过程再现。由于这些学说对于7~9年级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学应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魏格纳在观察地图过程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向学生介绍“发现问题—思考假设—寻找证据论证”这一科学方法。另外,教师在讲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时,要注意将其作为板块运动的重要例证来处理。Р6.针对本单元内容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字、图片等教学资源,充分整合教材设置的学生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出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过程。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还可适当补充南极大陆发现有煤的事实、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变化的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