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重彩画表现形式与区域化民族题材结合的研究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51KB

文档介绍
绘画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刺激了观众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的启承转合都与材料有着密切的关联,包括历代大师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伴随着绘画思想的变革和材料、技法的更新来实现的。绘画者不仅要关注绘画中技术的构成问题,同时也应该转向关注支撑技术演变的物质基础——绘画材料。正视绘画材料的研究与运用,改变对材料的狭隘认识,是不容忽视的文化现实。在唐勇力的大部分作品中,材质的得到了最大范畴的发挥,他大量利用了传统重彩色中的蛤粉,借鉴敦煌壁画中的剥落效果,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种悠远的历史感,又有材质造成的视觉冲击力,使材质物化成为绘画作品内在的精神视觉语言。将现代审美意识和传统重彩画的材质介入到区域性民族题材的创作中,不仅拓宽了绘画材料的运用范畴,突破了传统绘画工具与材料及表现手法的局限,同时扩大区域性民族题材绘画形式语言研究与表现的新空间、新领域,从质上提高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纯度,发展了它的宽度,使之更具包容性、前瞻性。而且绘画作品中材料的表现力,常常成为视觉语言交流的触目点,是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重要的一部分,不能轻视。在潘婴的作品中,材质正是与观众交流的重要部分,通过材质感染观看者,材质融合于绘画形象的整体表现当中,并且达到了材质在绘画构成与表现中的最佳效果,成为绘画者表达特定体验的语言载体,使材质的运用更为确切地传达出绘画者的言外之境,使材质能够超越自身属性而产生境在象外的意境。如何将重彩表现的形式与区域性民族题材更好地结合起来,不光只是画面的制作技术,而是需要将绘画、生活、时代结合在一起才更为关键。开阔眼界,提高修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追求,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传统重彩的精神,对于创造民族形式的艺术,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画学全史》,郑午昌撰,陈佩秋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2、《中国绘画史》,陈师曾著,徐书成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