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观察调查过程,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或疑问能随时进行补充和修改,或者找其他发音人进行核对。调查人在当地语言环境之中,对被调查的方言能有比较好的感性认识,发音人不脱离当地的语言环境,反应也会比较自然。当然,这样的调查必须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上的保证(参看游汝杰2000)。Р1.2 普查和专项调查Р普查是对一个相对较大的地域内的方言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了解的方言概貌。汉语方言调查有过两次普查,一次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目的是了解汉语方言尤其是语音方面的差异,掌握各方言区的人在学习普通话方面的重点和难点,为推广普通话服务。这次方言普查的成果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方言概况”,如已经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和内部发行的《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讨论稿)、《浙江吴语分区》等;另一类是“普通话学习手册”,如《河南省洛阳方言区学习普通话手册》、《客家人学习普通话手册》、《福建人怎样学习普通话》等等。Р第二次是为编写《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分区图》),组织全国各地的方言学家对汉语方言做的一次全面的调查。这次调查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过地一次,其中也有一些比较深入的专项调查。但就其目的和性质而言,还是普查。Р在此前后,另外一项全国性的地方志编写工作也利用了这两期的方言普查成果,编写成3万至10万字不等的方言志。其中山东、山西两省由方言学家主持,组织方言学家和方言学研究生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和编写格式,编写成了《山东方言志》和《山西省方言志》两套丛书。丛书的每一本都在20万字左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每个调查点的方言面貌。Р两次普查使我们对汉语方言的概貌及差异程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次普查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方言,第二次普查尽管是为方言研究服务的,但是关注事实胜于关注理论,从中引申出来的理论性成果并不多,对事实的挖掘也就流于表面。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我们多从事专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