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略谈罗汉造型特征与艺术传承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49KB

文档介绍
显然是在此前实例上的继续发展。此外,该寺的这些罗汉,不仅在衣装塑造上获得成功,还在裸露的人体结构上雕塑了更真实的人体解剖结构。可以看出,这些明代的罗汉在延续既有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形成了高度程式化和世俗化的塑造规则。Р 三Р 近几天读到孙振华博士《观念先于历史――一封无法寄出的信》的文章,文中分析中国古人没有留下雕塑史这件事,可从三个方面判断,大意是:其一,中国古人没有把雕塑当成一门艺术:其二,古代的雕塑内容只零散出现在绘画史中:其三,古人观念中不将雕塑当作一个整体看。据此,他认为这是艺术史的观念先于艺术史的绝好案例。这种说法很有意思,从一定角度解释了中国古代雕塑发展滞后于绘画和理论欠发展的状况。不过,不同时代雕塑实例的大量遗存,为我们重新考察和重构古代雕塑历程提供现场的依据,此中罗汉造像题材的一再延续,则是两宋以来古代雕塑风格演变最有效的证据链。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时间,作为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特展之一的“华彩之塑――山西古代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是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山西古代彩塑工艺传承专题展。近日,这一展览又在位于景德镇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所美术馆展出,期间召开了有全国各大美院参加的古代雕塑教学研讨会。值得注意的是,会场布置的大幅双林寺罗汉照片,广受每一位观者赞赏。这一展览和研讨会的举办,显示出当前艺术界对古代文化资源的重视,以及美术学院雕塑教学、实践在艺术传承和创新上的努力。Р 罗汉信仰的流行,反映了佛教信众对于传法和护法的内在需求,而罗汉不同情状的外在特征,则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表现空间。罗汉最初是与护法、传法相关,但后世这种题材美术作品,在造型特征上逐渐向世俗化偏移,不过这一变化并未影响其坚守佛法的意义。实质上,古代匠师的努力,和当今学院雕塑教学的重视,就是对于传统艺术的不懈坚守。这份情怀,这在当今多元文化语境中,无疑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