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分析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23KB

文档介绍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只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乘法估算”这节课,教师创设了以下三个情境:①体育老师马老师带了300元钱,想买5个篮球,每个58元。他带的钱够吗?②如果用这些钱买8个足球,每个足球42元,够不够?③如果吴老师带320元够买8个足球吗?带多少钱合适?创设的这些情境使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是“马老师怎样”,都入情入境地替吴老师设想。第三个情境是教师将教学内容持续生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成功之处。在这一情境中,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明白了用进一法估算的方法,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2)依据生活实际, 渗透多种估算方法。本节课,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了第三个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就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①大部分学生直接估算:42≈40,40×8=320,带的钱够了。②把42看成50,50×8=400,吴老师带400元就够了。③这样,马老师要带400元,只带4张100元,很方便。在学生基本上都用第①种估算时,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估算出来是够的,可是计算的结果是不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从而明白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师再提出“带多少钱合适?”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引进采用什么估算策略解决问题的探索之中,这时就有了第②③种策略的精彩生成。对于“把42看成50”这种方法,学生依据四舍五入法提出质疑,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解疑,明白了用“进一法”进行估算的策略。总之,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