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出现尿失禁,失去大脑皮层对排尿的控制,可能是传出神经d受损,乙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可能是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损,或者是脊髓的排尿中枢正常,但发出的指令不能到达膀胱,推测其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c、或者a、或者ac。Р17.【答案】(1)膀胱壁感受器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大脑皮层Р(2)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对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可以进行调控Р(3)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正)反馈Р【解析】(1)当膀胱壁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最终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进而排尿。(2)成年人位于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对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可以进行调控,所以可以有意识的憋尿。(3)兴奋产生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尿液对尿道的刺激可以加强排尿中枢活动,为(正)反馈调节。Р18.【答案】(1)乙甲Р(2)外负内正Р(3)5 慢Р(4)大脑发育不完善Р(5)兴奋或抑制Р(6)肌细胞腺细胞Р【解析】(1)婴儿排尿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位于方框乙内,产生尿意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位于方框甲内。(2)兴奋传到D某一处时膜电位由静息时的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的外负内正。(3)据图分析,图中神经中枢有5个突触结构,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兴奋在C处的传递(导)速度慢于D处。(4)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所以婴儿排尿无意识。(5)由甲高级中枢发出的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6)人体内神经递质作用的靶细胞除了神经细胞外还有肌细胞和腺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