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孔乙己》课例综述

上传者:upcfxx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34KB

文档介绍
文的导人,有细心者研究了十种不同的导入法,可以参阅郭瑞炜的《(孔乙己)的十种导入法》(《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第9期)。其中比较有新意的导人是李镇西老师的“即兴导入法”。Р 关于这篇课文的主题,有人认为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有人认为“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还有人认为是鲁迅借此嘲讽那些封建复古主义者……我们到底应该向学生讲解哪个主题呢?还足先来看看鲁迅先生自己的看法:“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从这个主题解读这篇小说,这篇小说就是一个艺术经典,它揭示了人性中恶的一面,这个主题可以穿越古今,不分中外,因为对于弱者的欺辱,古今中外都有,也是人类最为丑恶的一面,鲁迅把它揭示出来了,实为深刻。笔者比较赞同胡中方老师的看法:“孔乙己始终生活在奚落和哄笑声中,身边的人是那样地冷漠和麻木,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冰窖。而孔乙己身上所具有的善良品性,更增添了我们对他的同情和哀悼,并进一步体察到作品的主旨:群众的麻木愚昧。这使作品中那些貌似喜剧的场面升华到了悲剧的境界。教师应使学生理解:走近孔乙己,你还能够把他当做一个可笑人物吗?你能不在笑声过后给予他深切的同情吗?你是否在笑声过后,眼中有一股热泪,心里有一丝酸楚呢?Р”(《冷漠麻木的人生——(孔乙已)主题探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12期,第50—51页),主题的侧重点不一样,分析时的关注点也就不同了,如果本文重点放在批判封建科举的罪恶,那么就会重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如果主题的重点放在“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那么重点分析的就是周围民众对孔乙己的态度。这两个主题,在文中都有所反映,都可以讲,但笔者认为,老师们更应该关注第二个主题,也就是“抨击‘看客食人”’。只讲第一主题而不讲第二个主题,不够深刻。而在我看到的课例中就有老师只讲第一个主题,而不讲第二个主题。至于第三种主题的解读,目前还很少引入到中学语文课堂。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