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跨国公司知识流动文献综述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2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技术转移方的特性,包括技术让与方对技术的充分理解程度、技术的年龄和使用同样技术的公司数量等;二是技术受让方与东道国的特性,包括受让方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受让方的企业规模、受让方的研发活动情况和东道国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等。Cohen&Levinthal(1990)提出了“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识别新的外部信息价值、吸收它并最终将其用于商业用途的能力是吸收能力。他们认为吸收能力是知识转移双方各自积累的知识存量的函数,并且指出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关于阻碍知识流动的因素的研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知识默会性的影响。知识的默会性(tacitness)和“因果模糊性”(causalambiguity)是被广泛认定的知识转移和复制的障碍(Polanyi,1966;Zander&Kogut,1995)。Zander&Kogut(1992,1995)将知识流动的障碍定义为“知识惰性”(Theinertnessofknowledge),并指出知识可被编码(codifiable)的难易程度和可被教授(taught)的难易程度显著地影响知识转移的速度。Szulanski(1996)认为知识的“内部粘性(internalstickiness)阻碍了知识的有效流动。他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了知识的“内部粘性”:一是知识相关的因素,主要指的是知识本身的特性,包括知识的因果模糊性(casualambiguity)、知识的情境依赖性(contextspecificity)和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等;二是激励因素,包括对知识传递者和知识接受者的激励水平。与传统的观念认为主要是激励因素导致的知识转移的障碍不同,Szulanski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内部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因素是与知识相关的因素,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