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西方音乐史教案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doc  |  页数:94 |  大小:464KB

文档介绍
尼亚”(ionian) 两种调式,它们各配以副调式,与前面八个调式合为十二个调式。这两个调式的产生,促使了后来大小调式的形成: Р第五正调式: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第五副调式:sol la si do re mi fa sol Р第六正调式:la si do re mi fa sol la 第六副调式:mi fa sol la si do re mi Р五、什么是伪音(Musica Ficta) Р早期格里高利圣咏的八种调式在实际运用中是不能作转调和半音变化的,但是遇到f-b这个增四度音程时,演唱者常常感到不舒服,而会把b唱成bb,把f唱成#f,这种在演唱中自然降低半音和升高半音的处理,在谱面上并不显示出来,具有一种隐蔽伪装的成分,所以称为“伪音”。“伪音”的运用为以后的转调创造了条件。Р六、纽姆谱(neumes) Р纽姆谱大约产生于8世纪,在9世纪得到普遍应用。当时,为了帮助圣咏的记忆,人们在歌词的上方写下一些简单的记号,以指示声调的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谱被称为“纽姆谱”。如“·”表示一个较低的音;“/”表示一个较高的音;“”表示先高后低的两个音;“”表示先低后高的两个音;“”表示逐渐由低至高的三个音;“”表示由低而高再回到低音的三个音,如此等等。但是,纽姆谱也有缺点,它只能提示演唱者回忆起旋律,标明音高的大致趋势,不能起到精确的读谱作用。Р七、圭多在音乐上做出了哪些贡献Р 1、四线谱:大约在10世纪,为更准确地记录音高,僧侣们在纽姆谱的基础上开始用线来表示具体的音高,最初只用一条线,使用的颜色是红色,它代表F音,后来又在上方加进第二根线,通常为黄色,代表C音。Р约11世纪时,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僧侣圭多(Guido d’Arezzo,约997-1050)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线加至四根,发明了四线谱,这为五线谱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