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的BM点。(3)工作程序:在深挖路堑边坡(土质边坡>20m,岩质边坡>30m)范围内,从挖方边坡最高处开始设观测断面,并沿路线方向每隔40m间距向两侧布置观测断面,于断面边坡坡口线外2m处埋设位移监测桩。开挖过程中,在对应边坡平台位置埋设固定桩,直至边坡坡脚。(4)工作频率:边坡施工期间,每15天观测一次固定桩位移,雨季7天观测1次,遇强降雨及突发性暴雨应每天1次观测,边坡施工完成后至道路通车1年半时间内,每1个月观测1次,若变形明显加大,应持续监测。(5)工作量:对于一个观测点,若边坡施工期为1年,则总的观测次数约为120次(估算值)。Р3、位移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预制,尺寸为0.2mx0.2mx0.8m,中间埋深钢钉测头。Р4、位移监测桩的布设可根据实际地形和施工情况作适当调整。Р5、位移监测桩应埋设牢固,测斜管深度应大于潜在滑动面10m。Р6、每根锚索、锚杆测力计及每个抗滑桩的位移桩埋设数量不少于2个。Р7、测试元件和设备应满足各监测项目的精度要求,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Р8、监测周期应与施工和降雨相联系,雨季和边坡开挖时应加密监测,竣工后可减少观测密度,监测时间为竣工后1~2年。Р9、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和分析,监测结果用于指导施工;Р10、施工中应注意保护位移监测桩及其它监测元件,避免被施工机具破坏,影响观测结果。Р六、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预测Р监控量测资料均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与管理,当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及时进行处理分析,绘制相应图表,对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终位移值,预测边坡的安全性,确定工程技术措施。每一测点的监测结果要根据其位移变化速率和管理基准等综合判断结构的安全状况,并编写周、月汇总报表,及时反馈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达到安全、快速、高效施工之目的。Р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及反馈的方法和内容通常包括监测资料的采集、整理、分析、反馈及评判决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