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音乐创作方法和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了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让学生去更好的体验、感受音乐,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Р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导入环节,在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背景下,播放家乡沂蒙山区地方风光以及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新课学习做下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并能顺势引入新课学习的内容。Р在“欣赏与体验”环节,教师紧扣第一环节先欣赏由我们家乡飞出来的中国著名民歌《沂蒙山小调》,这一环节,对三首民歌风格的认识,教师采用反复听赏、分析比较等方法,以获得在感受体验中的音乐理解。如比较《沂蒙山小调》的两个演唱版本,让学生思考歌曲的旋律、情绪、节奏、演唱风格等方面有哪些变化与不同感受,多次感受民歌创作“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对比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师生共同感受、体验并引导学生探究: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通过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北《孟姜女哭长城》让学生初步认识民歌的变异性。这样对比欣赏可以逐步把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引向深入,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Р“拓展与创造”阶段,师生共同配合进行实践创造,教师给出节奏,让学生运用民歌的“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创作旋律的方式进行练习。延伸了本课内容,学生会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升华,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Р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并再次欣赏由家乡的民歌《沂蒙山小调》改编创作的管弦乐曲,首尾呼应,进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民歌,爱唱自己家乡民歌的情感。Р总之,张老师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听的轻松、学的轻松,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了审美能力,课堂具有实效性。